肝癌风险评估的指标有很多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血清学指标
甲胎蛋白(AFP):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肿瘤标志物。一般来说,AFP 水平持续升高超过 400ng/mL,且排除妊娠、活动性肝病、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情况,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。不过,部分肝癌患者 AFP 可能不升高,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。
异常凝血酶原(PIVKA - II):在维生素 K 缺乏或拮抗剂 - II 诱导的蛋白质,是一种新的肝癌标志物。肝癌细胞由于羧化功能障碍,会产生大量 PIVKA - II。其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,尤其对 AFP 阴性的肝癌患者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。
高尔基体蛋白 73(GP73):是一种位于高尔基体膜上的糖蛋白。在肝细胞损伤、炎症及癌变过程中,GP73 的表达会显著增加。研究表明,GP73 对肝癌的诊断效能与 AFP 相当,且在一些 AFP 阴性的肝癌患者中也能表现出较高的阳性率。
血清铁蛋白:肝癌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常升高,可能与肝癌细胞合成和释放铁蛋白增加,以及肝脏受损后铁蛋白释放入血有关。但血清铁蛋白的特异性较差,多种其他疾病如感染、炎症、贫血等也会使其升高,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。
影像学指标
肝脏超声:可观察肝脏的大小、形态、实质回声等,能发现肝脏内的结节、肿块等病变。对于直径 1cm 以上的肿瘤,超声检查有较高的检出率。通过超声还可评估肿瘤的位置、数目、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,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。
计算机断层扫描(CT):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细节,对肝癌的定位、定性诊断以及分期评估具有重要作用。增强 CT 检查可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,肝癌通常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,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的 “快进快出” 特点,有助于与其他肝脏病变相鉴别。
磁共振成像(MRI):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,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。MRI 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、包膜以及与血管的关系,对于一些 CT 难以诊断的小肝癌或不典型肝癌,MRI 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。此外,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(DWI)等功能成像技术还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密度和活性,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更多信息。
其他指标
肝硬度值:通过肝脏弹性测定技术(如瞬时弹性成像、磁共振弹性成像等)测量肝硬度值,可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。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,肝硬度值越高,提示肝脏纤维化程度越严重,发生肝癌的风险也相应增加。
年龄与性别:年龄是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,肝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,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人群,肝癌发病风险明显增加。男性患肝癌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,可能与男性饮酒、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更为普遍,以及雄激素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等因素有关。
家族史:如果家族中有肝癌患者,尤其是一级亲属(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姐妹)患有肝癌,那么个体患肝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对肝癌的易感性增加,以及家族成员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。
慢性肝病病史:慢性乙型肝炎、慢性丙型肝炎、酒精性肝病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、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慢性肝病患者,是肝癌的高危人群。这些慢性肝病会导致肝细胞持续损伤、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,长期发展下去容易引发肝癌。此外,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更高,据统计,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的发生率约为 3% - 6%。